首页
学习
时政
要闻
国内
社会
教育
旅游
健康
图片

向“绿”突破 激活澎湃动能 ——我市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系列述评之六

2024-06-26 09:28  

山东高速德建集团装配式建筑产业园

□记者董天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联系。我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实现“双碳”目标,以绿色发展的新成效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技术革新 促进绿色低碳转型

6月10日,位于夏津县的山东鸿泰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5万吨莱赛尔纤维生产线正满负荷生产。公司董事长王培荣介绍,莱赛尔纤维以可再生的竹、木捣碎后形成的浆粕为原料,工艺中使用的有机溶剂回收率达到99.8%以上,可实现循环利用。同时,企业通过采用最先进的溶剂纺丝干法工艺还可使能耗降低20%。今年以来,企业订单源源不断。

我市传统产业占比较高,加快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步伐,推动纺织、建筑、化工等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在传统制造业发展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是稳住经济大盘的关键。

日前,走进位于天衢新区的德州科技职业学院项目学生宿舍建设现场,施工人员正在紧张施工。“我们采用的是绿色建材,具有保温隔热、抗渗防火、绿色环保、施工便捷等特性。”施工方负责人程学东说。

相较于传统建筑材料,绿色建材具有低能耗、低碳排放等特性,对环境保护、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意义重大。“推广绿色建材,政府支持是重要导向。我们主动靠前,引导施工单位积极选用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天衢新区财政金融部相关负责人张建国介绍。

天衢新区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项目施工全过程,2023年,该区启动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工作。目前,3个区级项目入选德州市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项目,总金额达4570万元。

近年来,我市围绕企业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印发加快推进新时代科技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举办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专题培训、给予“真金白银”支持,推动企业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 

协同联动 加快新能源替代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市正全面融入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结合污染源解析结果,锚定非道路移动机械清洁能源替代这一减排路径,持续降低污染物排放和企业运营成本。

“叉车来了,叉车来了。”随着警示音响起,一辆电动叉车缓缓驶来,没有发动机的轰鸣声,也不见呛人的尾气排出。放眼望去,车间内搬运车、牵引车、升降车、清扫车等新能源机械往来穿梭,工作环境十分整洁。这是日前记者在景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的一幕。

“为解决大批运输车辆污染排放难题,我们在企业、园区推出‘共享电叉’服务,企业不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电动叉车,也不用为维修保养等问题担忧。采取年租、月租、日租,甚至按小时租赁,既降低了中小企业使用门槛,也从根源上破解了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排放难题。”海沃达(山东)产教融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养田说。

为深入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清洁化替代,我市专门构建了由市级分管领导挂帅,环保、宣传、财政、市场监管等部门专班协同推进的“1+N+1”工作机制,坚持任务目标化、目标责任化,做到工作有章可循。

时下,走进德城区公交枢纽综合能源港,壮观的光伏玻璃幕墙、排列整齐的屋顶光伏、智能先进的充电桩,让人眼前一亮,深蓝色的光伏板上,太阳能正源源不断被转换成绿色电能。

“交通是能源的最大负荷领域之一,能源的绿色发展则是交通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德州交投新能源公司总经理乔伟峰介绍。目前,我市正在积极探索交能融合的新路径,即交通行业与绿色可再生能源的融合发展。通过强化创新驱动,探索分布式光伏、充电站与新能源汽车深度融合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绿色能源利用率。

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我市以绿色低碳为出发点,先后印发《德州市碳达峰工作方案》《德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以制度引领路径,实施碳达峰“十大工程”,细化工作内容,稳妥有序推进,提高绿色低碳发展竞争力;指导天衢新区、临邑县立足产业基础建设氢能供应站,促进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优化绿色低碳发展新势能;支持天衢新区创建国家新能源车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助力高质量发展。

科技赋能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近年来,我市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过程中,强化科技赋能,为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插上科技翅膀。

记者在市生态环境局齐河分局智慧联动室看到,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前,就能对全县涉气企业进行在线监控等实时检查,实现24小时在线管理。“我们这套系统依托‘互联网+人工智能’监管模式,将全县污染源企业纳入‘一个库’平台管理,即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智慧监管系统。”齐河县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大队办公室主任张宇介绍,该系统自投入使用以来,全县已有430余家企业安装企业端,在污染源在线监控等系统的助力下,执法人员可通过山东环境执法App开展非现场执法和“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今年以来,非现场执法次数已达240余家(次),线上整改问题数量达40个。

为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以更实举措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今年以来,我市突出抓好扬尘源、工业源、移动源污染治理,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开展建筑工地、道路扬尘、非道路移动机械、餐饮油烟等问题排查,目前已督办整改各类问题711个,开展重型柴油车联合路检路查771辆次、集中停放地入户抽测573辆次、非道路移动机械检查抽测2179辆次。今年1至5月,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5.11,优良天数比例达65.8%,同比改善10.8个百分点,列全省第一位。

编辑:于慧莹